索 引 号: | 112207000135491313/2016-05559 | 分 类: | 其他 ; 通知 |
发文机关: | 卡塔尔世界杯主场 | 成文日期: | 2016年02月27日 |
标 题: | 2022年世界杯时间赛程表 关于 印发松原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 |
||
发文字号: | 松政发〔2016〕64号 | 发布日期: | 2016年02月27日 |
索 引 号: | 112207000135491313/2016-05559 |
分 类: | 其他 ; 通知 |
发文机关: | 卡塔尔世界杯主场 |
成文日期: | 2016年02月27日 |
标 题: | 2022年世界杯时间赛程表 关于 印发松原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 |
发文字号: | 松政发〔2016〕64号 |
发布日期: | 2016年02月27日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
《松原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已经市政府五届三十六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2022年世界杯时间赛程表
2016年12月22日
松原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
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为积极实施全民健身国家发展战略,全面提高市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加快推进全市体育发展进程,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6〕37号)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吉政发〔2016〕39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全面推进“一个统领”、建设“两个城市”、打好“三大战役”,建设健康松原。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统筹处理好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体育资源与体育资产、体育惠民与体育富民的关系,大力发展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扩大竞技体育群众基础,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全面建设幸福松原贡献力量。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占全市总人口的36%以上,人均体育场地达到1.8平方米,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显著提高。全民健身成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动力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各类人群,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更加明晰。
(二)主要任务
1.加快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提升各级公共体育设施服务能力,“十三五”时期,全市各类体育健身场地达到2600个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以上。规划建设市冰上运动中心、市田径场、市多功能运动场、笼式足球场、滨江健身长廊。续建完善查干湖体育中心。组建中国桥牌查干湖训练中心。谋划全民健身中心、市游泳馆、哈达山滑雪场、射击射箭训练馆、航空飞行营地、水上运动中心项目建设。加强街道、乡镇和社区、行政村的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加强适合残疾人开展健身活动的体育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我市四级公共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缩小人民群众享有体育设施公共服务的活动半径,打造“5—10分钟健身圈”。新建的居民小区,都要规划建设体育健身设施,有计划地对休闲公园、绿地和健身广场配建体育健身设施,提高现有场馆的开放率和利用率。新建小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推行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乡镇、行政村实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100%。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滑冰馆、游泳馆。县(市、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乡镇小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村全民健身活动站点、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实现全覆盖。
2.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因时因地因需开展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丰富和完善全民健身体系,大力发展冬季和夏季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市本级每两年举办一次全民健身运动会,每年开展单项全民健身活动不少于10次以上。鼓励和支持单项协会、体育俱乐部因地制宜的举办全民健身活动。倡导公民学会2种以上体育健身方法,每周参加健身活动不少于3次、每次保证1小时中等强度的健身活动。积极推广“三个一”工程,即:每个乡镇、社区成立一个体育健身组织、配备一名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开展一项适合人群和地域特点的群众体育品牌活动。以“全民健身日”为契机,充分利用法定节假日、传统节日、农闲季节等时间节点,广泛开展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龙舟、健身气功、广播体操、广场舞、健身跑、健步走、自行车、电子竞技等群众性赛事活动。扶持少数民族体育传统体育项目发展,大力推广马术、搏克、射箭、珍珠球和民族健身舞等民族体育项目。重视培养少数民族社会体育指导员和高水平体育人才。建立健全残疾人体育组织,培养为残疾人服务的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开展适合残疾人特点的体育健身活动,提高残疾人全民健身活动参与度。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残疾人体育人才。组织创编、推广全民健身新优项目,扩大体育人口数量,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满意度。
3.加强体育社会组织和健身指导队伍网络化建设。构建以各级体育总会为龙头,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为主体,单项体育协会为主线,体育俱乐部和健身活动站(点)为基础,学校、社区、乡镇为重点的健身组织,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扶持和引导基层俱乐部等体育社会组织,鼓励自发性健身团队和站点依法依规转化为固定的健身组织,形成依托健身场地开展健身活动的组织发展形态。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培养,组织开展以传授运动技能为内容的继续培训,通过健身技能、才艺交流展示大赛,提升健身指导队伍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到2020年,县级以上地区体育总会覆盖率达到100%,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覆盖率达到100%,老年人体育协会覆盖率达到100%,单项体育协会和行业体育协会数量健康增加。全市晨晚练站点发展到1800处以上。全市获得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达到5000人以上,获得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达到百人以上。
4.积极营造全民健身社会氛围。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和重要节庆日、重大体育赛事等时机,深入开展科学健身教育,大力弘扬体育文化,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推广科学健身方法,倡导健康生活理念,营造参与体育健身的社会氛围。通过“互联网+全民健身”等载体,树立全民健身榜样,讲好全民健身故事,提高公众对全民健身的知晓率、参与率,凝聚社会各界科学健身的正能量,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5.提高老年人体育工作水平。积极推进老年人体育社会化、制度化、科学化、生活化进程,切实建立“政府主导、协会组织、社会支持、重在基层”的老年人体育工作新格局。以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完善体育组织网络为依托,以开展体育健身活动为手段,实现老年人体育工作有组织、有人员、有阵地、有经费,确保持续健康发展。支持社区利用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场所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活动。培训和建立一批服务老年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志愿者骨干队伍,倡导入户服务,提供科学健身处方,引导老年人选择一项活动、加入一个团队、享受一种快乐、收获一份健康,使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常态化。
6.加快青少年体育发展进程。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发挥“全民上冰雪”等青少年体育品牌活动示范引领作用和实施“百万学生逐雪嬉冰”工程,培养青少年锻炼兴趣,掌握运动技能,形成终身锻炼习惯,不断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切实保证在校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积极整合体育和教育系统资源,加大扶持力度,到2020年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达到20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达到20所,专项特色学校要有新突破。创建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及青少年户外活动营地,发挥其多元化教育功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青少年健身需求。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全市80%的普通高中创办高水平运动队,全市青少年注册运动员人数达到500人,向上级训练单位输送青少年优秀体育后备人才25名。创建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个,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个,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含单项)3个。
7.推进足球运动开展。国家已将足球运动纳入全民健身大格局,要充分发挥足球协会和足球俱乐部的作用,广泛开展5人、7人笼式足球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性足球活动,促进足球运动蓬勃发展。创建足球特色学校100所,8%的学校达到国家标准,30%的学校达到省级标准,15%的学校达到市级标准,改建、扩建学校足球场地64个。把足球运动列入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内容,开展幼儿足球启蒙培养。通过发展社会足球和校园足球,扩大足球运动群众基础,为职业足球储备人才。
8.切实开展群众冰雪活动。积极响应国家“三亿人参与冰雪”活动,做好冰雪运动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冰雪运动的魅力,使冰雪运动的群众基础更加坚实。抓住第24届冬奥会在我国举办的契机,实施群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计划,以大众滑雪、滑冰等为重点,积极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进景区、进广场、进江湖,全面提升冰雪运动普及程度和产业发展水平。鼓励各地区依托自然、人文资源,开展全民健身冰雪系列比赛。推进各地区冰场、雪场等场地建设,扩大冰雪运动人口数量。
9.促进体育健身服务业健康发展。积极扩大体育消费规模,大力发展健身休闲体育、冰雪户外体育,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对发展体育产业的动力源作用,扩大与全民健身相关的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质监测、健身培训和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等体育产业规模,使健身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所占比重大幅提升。借助冬捕、江湖、冰雪、民俗等优势,依据当地特色重点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品牌赛事和活动,带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及旅游、文化传媒、民族特色商品销售等特色产业发展。加快体育产业行业协会建设,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引导体育用品、体育服务、体育场馆等行业健康发展。盘活、扩大体育设施资源,鼓励民间和境外资本投资体育,兴建体育设施。盘活现有资源,提高体育设施综合利用率和运营能力,充分发挥体育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和满足群众健身需求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活动,多业并举,综合开发。鼓励各类中小微健身休闲企业、运动俱乐部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强化特色经营、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积极探索“互联网+休闲健身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全民健身产业之中,提升体育产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10.提高城乡居民体质水平。到2020年国民体质明显增强,按照《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城乡人数比例力争达到92%以上,其中20岁至59岁人群体质状况明显改善,身体素质相关指标呈向好趋势。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
三、工作措施
(一)完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组织架构,统筹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动全民健身各项工作开展。政府主要做好宏观管理、资源整合分配、工作监督评估和协调跨部门联动,部门主要按照工作分工制定工作规划、落实工作任务,社会力量主要做好日常体育健身活动的引导、培训、组织和体育赛事活动的承办。鼓励探索建设跨地域、跨行业的全民健身联盟组织,促进全民健身工作开展。
(二)推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积极顺应国民经济发展战略,适应松原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体育与教育、文化、养老、卫生、旅游等的相互融合。将阳光体育活动列入青少年素质教育体系。鼓励各县(市、区)制定专项规划,支持引导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发展户外营地、水上运动中心、航空飞行营地、冰雪运动场地等健身服务业。积极培育与全民健身相关的体育产业多元市场主体,吸引社会资本提供产品和服务,推动全民健身社会化、市场化。
(三)加快全民健身队伍建设。通过专项资金扶持、购买服务等方式,培育和扶持基层俱乐部、健身团队和站点等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改善体育社团治理模式,积极推进管办分离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提高体育社团的实体化程度和法人治理水平。加强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人才队伍的互联互通,形成全民健身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良性互动局面,为各类体育人才的培养和发挥作用创造条件。鼓励街道、社区安排体育专业人才从事群众健身指导工作。
(四)全力做好全民健身资源供给保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进程和群众需求,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多样的运动场地设施。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严格落实配建全民健身设施的相关要求,确保与住宅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不得挪用或侵占。街区、老旧小区改建要预留场地配建全民健身设施。对面向公众开放的全民健身场所要有符合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无障碍设施,方便老年人和残疾人开展日常健身活动。进一步扩大增量,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用于体育健身,在现有公园、绿地中融入体育功能,增设健身步道等回归自然的体育健身场地,缩小公共体育服务活动半径,丰富市民健身生活。由政府投资兴建的公共体育场馆设施要实现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由机关、事业单位兴建的体育场馆设施,鼓励免费、低收费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馆课余时间应当向学生开放,公休日、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应当向社会开放。
(五)积极拓展全民健身活动渠道。大力发展引领消费的运动项目,推广传统体育项目,开发休闲运动项目,加强与国际、国内及周边地区全民健身的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具有各地特色的体育健身活动,培育和打造一批内容深受欢迎、群众参与广泛、组织实施规范、社会影响较大、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体育品牌活动。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大讲堂”等活动,让广大群众真正了解和掌握科学健身技能,为群众提供科学、优质、方便、安全的健身服务和指导。
(六)建立全民健身信息工作机制。全面启动信息服务工程,加快体育工作基础数据建设,各县(市、区)要建立数据库,做好体育场地、国民体质监测、全民健身活动、体育社会组织等全民健身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编辑、公布工作。
(七)建立全民健身监测体系。在县(市、区)、乡镇建立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和科学健身指导站,开展城乡居民日常体质测定、运动能力评定、身体素质评估,建立健康档案、出具“运动处方”,提供运动健身指导。积极创建科学健身监测示范区,推动国民体质测试仪器和全民健身器械联网化,促进智能测试与传统测试的高度融合,促进科学健身成果转化。发挥体育部门作用,培训体育专业人员、体育骨干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建立体育锻炼测验队伍,鼓励有条件的组织和个人开办体质测定和运动康复等经营实体,开展国民体质测试、健身咨询等服务。
四、组织保障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逐步将全民健身相关重点工作纳入政府年度民生实事推进与考核;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和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测评体系;纳入公共文化、健康、卫生、养老、旅游和社区服务等工作,实现三纳入向多纳入发展。将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土地用地需求,构建功能完善的综合性基层公共服务载体,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健康促进、养老服务中的作用。推动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各行业和社会各界办体育,统筹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二)加大全民健身资金投入。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将全民健身工作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的投入。本级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于群众体育的比例不低于70%。优化融资机制,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加强关键领域和基础性建设,解决突出问题、保证重点投入。
(三)强化政策和法制保障。各级政府要加大体育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力度,依法保障公民体育健身权利和健身安全。建立健全全民健身执法机制和执法体系,做好纠纷预防与化解工作,利用社会资源提供多样化的法律服务。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对本实施计划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监督,依法强化体育部门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能,保障实施计划的顺利实施。
(四)加强过程监管和绩效评估。县级以上政府要制定本地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明确部门职责任务分工,加强监督检查。要科学安排年度工作计划,明确推进步骤,落实工作责任。要针对规划纳入、经费列支、设施建设、活动开展、扶持引导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工作,建立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开展第三方评估和社会满意度调查,对重点目标和重大项目的实施举措和推进情况进行专项评估,形成多方监督反馈机制。到2020年,县级以上体育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本地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将评估报告报本级政府。